近些日子,法律圈一点都不平静。先是武汉大学法学教授 本是一个教授与某些法官的“私人恩怨”,俨然快要演变成为了“法检群体”与“教授加律师群体”之间的帮派混战肥皂剧。对此,法学院的学生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,一向视“八卦”为生命的法学院的学生们,此刻仿佛听见了教授们的求救,“呼叫,呼叫,同学们,老师请求支援,你们在法检的师兄师姐们要造反了,这不是演习,听到请回答,over,听到请回答,over…”此刻,每一个法学院学生的心中都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,此刻,法学院的学生们宣布参战。 然而,宣布参战的学生群体也并非思想统一,而是分为了三派阵营。J阵营赶赴了 而在此刻,我的思绪却脱离了这残酷无比的战场。感慨城里的教授们真会玩的同时,首先想到的是,为什么每次单一的个体事件都会引发群体争论?前不久,白岩松一句“死亡”代替了“牺牲”,引发了警界集体的高度“关心”;锋锐案一出,仿佛整个律师界都想为之申冤;而这次的 看过双方针锋相对的见招拆招之后,笔者我要出来主持公道、清理战场了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,各打五十大板。 首先, 在学术期刊上就个案发表论文其实稀松平常,即使案件是当事人参与代理的也无可厚非。因为论文本身就代表一家之言,论文不是教科书,论文的观点不是强求别人接受,只是代表一种立场。论文的意义在于剖析争议点,阐明自己的观点。要知道,我们某些法官、检察官所写的论文经常也都是就自己所办理的案件进行剖析。就此意义上讲,没有太大问题。值得商榷的地方在 其次,对于拔刀相助的法官们,我认为似乎有些过于热血了。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职业荣誉感的缺失,造成了群体中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的同理心更甚。正如某位法官所说,“法院不是破鼓,谁都可以锤一下”。这种同僚被攻击后产生的同理心,让这些法官们有太多话要说。似乎缺少了一丝应有的冷静。这不,桂公梓一激动,就把《法学评论》写成了非核心不入流的期刊,这也成为了众多人攻击公梓没文化的铁证!你说你去反驳人家,还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,以后还怎么在小说界混,以后cu检怎么看你,以后他还怎么和你搞基?小钢钢怎么看你,我怎么看你!我非常理解法官的不易,工资不高,案件不少,隔三岔五被人骂。但我也相信,维护法官群体的尊严,绝不是靠以“情绪化的吐槽”对抗“情绪化的论文”来实现的。 我始终认为,这只是个案,这只是一个教授和几个法官之间的问题。如果他方有任何不同意见,还是应当回到案件的本身,而不要再去进行群体间无谓的争吵。 其实,无论是法官还是教授,无论是律师还是学生,咱们都是吃着法律饭的同胞。也可谓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这些年,我们一直在反思如何树立司法权威?殊不知,司法权威本身也是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的。但我所看到的景象是,法学院的个 说到这里,双方战事已经基本停歇了。不过好像又有大批人马赶赴双方阵地支援,笔者在此敬请两派人马息怒,不要再进行无谓的互相伤害了。夏天是有点热,伤了肝脾可不好。还有,千万别开枪,跑跑只是负责打扫战场的“良民”,良心大大地。别开枪、别开枪… |
蜀ICP备10206154号-1|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环球广场402室|访问人数: 蜀ICP备10206154号-1
GMT+8, 2025-5-5 04:38 , Processed in 0.082532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