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官网】四川华敏律师事务所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记者卧底替考不构成犯罪

2015-6-8 10:42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478| 评论: 0

摘要: 记者卧底参与高考舞弊,的确危害了“高考管理秩序”。但这种“危害”相当有限,还因为及时曝光避免了舞弊者被录取,也保障了公众知情权,这是比所谓现场秩序更高的法益。  昨天是高考首日,一则新闻也引发了社会对 ...

  记者卧底参与高考舞弊,的确危害了高考管理秩序。但这种危害相当有限,还因为及时曝光避免了舞弊者被录取,也保障了公众知情权,这是比所谓现场秩序更高的法益。

 昨天是高考首日,一则新闻也引发了社会对媒体伦理的争论:有媒体派记者卧底一个高考替考组织,揭露出多名大学生到江西充当枪手替考的内幕。

 记者进行卧底调查,甚至作为枪手进入高考考场的做法,是否合法?有人认为:为了所谓揭黑,就使用了违法手段,这有违程序正当要求;也有人认为,这是用实质正义压倒了程序正义

 在这里,得廓清几点情况:首先,参与卧底的记者已明确表示,卧底暗访行为之前是向警方报备的,并非一些人揣测的故意逞能。其次,虽然高考舞弊广受诟病,但依罪刑法定原则,中国现行法律并未将替考本身定为犯罪,替考一般按行政违法处理;而高考舞弊的组织者,一般按非法经营罪、诈骗罪等进行刑事追究。

 那记者卧底替考的行为,是否必然构成违法呢?刑法理论中有所谓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概念,它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,表面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,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,并不符合犯罪构成。违法阻却性事由包括,正当防卫、紧急避险、法令行为、正当业务行为等。

 正当业务行为,指虽然没有法律等直接规定,但在社会生活上被认为是正当的业务上的行为。而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中,一般认为:医疗行为、律师的辩护、新闻报道、体育竞技4种类型,都是可以作为正当业务行为构成违法阻却的,即不构成犯罪的。虽然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记者报道是否,及如何适用正当业务说,还没有成熟的学说,但在司法实践中,之前那么多轰动一时的记者暗访,都没有进行司法追究,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刑事政策倾向于认同记者卧底调查。

 其实,整个违法阻却性事由学说的背后,是法益衡量说。就是当不同法益冲突时,法律要优先保护那些更值得保护的法益。比如同样是生命权,法律应该优先保护正当防卫者的生命权。

 而此次记者的卧底,虽然参与了高考舞弊的过程,的确危害了高考管理秩序,但这种危害相当有限,几乎没有受害者,它没有造成考场混乱,还因及时曝光揭出高考舞弊的黑洞,保障了公众知情权,也使教育、公安部门及时介入,打击了舞弊犯罪,也避免了舞弊者被不公地录取,提升了高考的社会公信,这个法益更大。

  当然这并不是说,所有的记者卧底调查都可以作为正当业务行为。排除其犯罪性的,不是因其业务而是因其正当。也即记者的采访应该是正当的,符合行业规范、公益原则,为了公众知情权等更大的法益,且没有突破最小伤害原则等。而在记者卧底替考事件中,涉事记者的行为从眼下看并无非正当之处,对其树起法律或道德大棒,未免有些想当然。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蜀ICP备10206154号-1|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环球广场402室|访问人数: 蜀ICP备10206154号-1

GMT+8, 2025-5-5 04:46 , Processed in 0.052076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