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知道外国人是怎么界定大人物的,但我知道中国人怎么界定,只要是中国人就都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大人物,他一定是大权在握,真理在手,极其自信,他气度不凡,一言九鼎,行为世范,严肃端庄,日理万机,高深莫测,他威而不怒,不怒自威,远望和蔼可亲,近观肃然可敬。即使这些词语还不足以准确概括大人物的特点,但也毫不妨碍人们说到具体的人时准确作出判断,比如,说起周斌的父亲,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“他就是大人物”,好比你虽然不能准确定义什么才是黄色刊物,但只要拿到刊物时就能进行准确判断一样。 一般人只能在电视里见识大人物,无缘窥其真容,他们出场时前呼后拥的气势足够让百姓小民屏住呼吸。还有可能,就是见识过大人物呼啸浩荡的车队,所有人都必须统统为其让道,你当时可能正在骑着自行车或者在公交车上,或者在出租车里,不见其人,可见其威。威是大人物特有的体貌特征。威需要形式的支持,需要背景的陪衬。 目前,媒体在谈及周斌时都使用“神秘商人”作定语,围绕他,是一个十分隐秘又惊人庞大的政商帝国,人们已经将绘成图谱,正在广为流传。周帝国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完整的政治和商业生态图。说到政,则关涉四川、海南两省和公安部的高官;说到商,则关涉超大型国企中石油以及各类坐地分赃的企业。它是一张巨大的政商关系网。其实,周斌并不神秘,神秘的是他的父亲。在外人看来都是权倾一时、权倾一地的大员,却只不过是其父小小的秘书。他的父亲也不是最神秘的,最神秘的是权力体系,在他的门下,有所谓四川帮、石油帮和政法系,伏线千里,委婉绵延,它们也是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;比权力体系更神秘的,是权力不可想象的能量,它纵横中国,无所不能,剑锋所指,无敌天下,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。 凡大人物,必定是神秘的,他们的行踪是神秘的,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神秘的,神秘地开会,神秘地决策。他们的讲话是神秘的,内部讲话尤其神秘。大人物的健康状况是神秘的,大人物的死是神秘的。大人物的神秘是因为机密,因为他们身上包含着全部的政治密码。你难以从他们的公开活动和讲话中判断政治走向。众所周知,我们的政治一直是两个版本,公开版本和内部版本,内部版本才反映真实的政治运作情况。 至于大人物的倒台那就更其神秘了,它无疑是最核心的机密,所以“周斌的父亲”出场现身特费周章。在2012年薄熙来被控制时,民间就有关于他的诸多传言,在传言最盛之时,他就会被安排一次媒体露面。按理,出其不意,擒贼先擒王,然后再清理其爪牙,才是制服对手最安全可靠的方式,1976年中共元老们对付“四人帮”就是采取此法。而这次清理不同,先从遥远的外围开始清理,由远及近,由表及里,整个部署从容不迫,按部就班,这只能说明对手早已失去还手之力,“大老虎”早成“死老虎”,可仍旧千呼万唤不出来。曾用名周元根被媒体炒得火热。在地球人都知道谁就是那个大人物后,官方发言人却欲说还休,用一个含混的词句“你懂的”敷衍过去。 作为一种政治策略,这样做有其合理性。这次反腐打破了过去20多年反腐败“刑不上常委”的惯例,不仅仅是表示最高层的反腐决心,还一定是不如此便势有不能。对最高级别领导人的腐败,从政治效果上考量,很难说反比不反就好。在国家政治最核心的部分揭开一个过去被严实捂住的腐败盖子,毫无疑问将使核心受到公众最强烈的质疑,这对不断降低的政治信任简直就是雪上加霜。推迟一天正式公布大老虎的腐败事迹,关于他的社会舆论就会推迟一天爆发,并给出时间慢慢释放舆论,逐步减少其冲击力度,把爆发变为一次泄露。 不要说彰显反腐败的决心。此前已反复彰显了决心,但丝毫没有阻止他的大贪大腐。 不要说零容忍。零容忍还是宣誓决心,决心不能代替制度。 不要仅仅说制度自信。重弹反腐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老调是幼稚可笑的。这是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,应该引起制度反思、道路反思和理论反思,不敢反思就没有真正的自信。 随着对大老虎的非官方报道逐步增多,包围在大人物周边的厚重迷雾正在被一重一重地驱散,人们以往只能朦朦胧胧地从远处看到大人物,从低处仰望大人物,现在借这个大老虎看清了大人物的另一面,也是更真实的一面,过去的三大政治迷思也终于有了答案。 一是改革迷思。邓小平的权力继承人都把“深化改革”作为自己的政治承诺,每年都强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,给治下的臣民以无限期盼,他们把对改革的所有希望寄托在大人物身上,但年复一年,改革即不见深化,更不见攻坚,只摸石头不过河。民众对每一届班子的改革都浮想联翩,他们从文件、文告、报告中计算提到“改革”的次数和频率来推测改革时间和力度。当上层的主动改革变得渺茫、遥遥无期时,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实现和形势能倒逼改革。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,作为政治局常委、中央政法委书记,他掌握着中国司法改革的钥匙,不幸的是,从他履任的第一天起,或者说从他被安排到中央政法委书记岗位的第一天起,司法改革的命运就已经注定。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,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”,他显然不是司法改革的适当人选,倒是阻扰司法改革的理想人选。 一是维稳迷思。在他主持中央政法委期间,一个显著事实是,维稳经费年年都在大幅增长,直逼并超过军费开支。他没有改革的动力,但有维稳的积极性,维持现状的稳定有他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,是维持其政商帝国的前提。一切都在国家利益的名义下进行,但是一切也都在变化中,老话说得好,“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”,薄熙来远在重庆给王立军的一记耳光变成了煽动的蝴蝶翅膀,风云突变,最终颠覆了周的帝国。 一是反腐迷思。越反越腐使中国的反腐败陷入绝境。“越反越腐”尽管只是民间对反腐败成果的总结,而且官方一直在予以驳斥,因为查处的贪官虽然成千上万,但从绝对数来看,他们确实只占全部官员人数的“极少数”,而绝非大多数。周案的暴露不但是对民间总结的证明,也是对它的解释,周既是黑恶的制造者,也是黑恶的庇护者。 |
蜀ICP备10206154号-1|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北一段99号环球广场402室|访问人数: 蜀ICP备10206154号-1
GMT+8, 2025-5-4 23:53 , Processed in 0.057644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